湖南石門河水砷超標1000多倍 157名村民致癌死亡
這是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的一篇專題報道,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鶴山村,1956年國家建礦開始用土法人工燒制雄磺煉制砒霜,直到2011年企業關閉,砒灰漫天飛揚,礦渣直
接流入河里,以致土壤砷超標19倍,水含砷量標準上千倍。鶴山村全村700多人中,有近一半的人都是砷中毒患者,因砷中毒致癌死亡的已有157人。
南省常德市石門縣鶴山村村民唐熙志:沒有地方去澆水,完全靠天上下雨,打幾個池塘積(攢)點兒水澆地。
唐大爺家的耕地離旁邊的小河近在咫尺,河里的水雖然不大,但看上去也很清澈,那么為什么唐大爺守著清澈的河水不用,卻要靠天吃飯呢?
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鶴山村村民唐熙志大爺告訴記者,這個看上去很清澈的河水里面含有一種有毒的重金屬元素——砷,用這里的水澆地禾苗很快就會死掉,那么,河里的水不能用,唐大爺為什么連地下水也不用呢?
村民唐熙志:地下水都不能用,在這個地里挖出那么一米多二米的土地,把他挖起來,都有砷超標好多倍。
唐大爺告訴記者,造成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就是當年建在河道上游煉制砒霜的雄黃礦肆意排污,傾倒廢礦渣造成的。
村民唐熙志:你像這個河床里面都是這個砒灰渣子。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您給我找找,看看能不能找到這個砒灰渣子。
村民唐熙志:隨便我都能找得到,看得到。這個明顯就是沒有煉干凈的雄黃,這個是沒有燒透的。
《經濟半小時》記者:這個黃色的就是雄黃。
村民唐熙志: 燒熟以后白色的就是砒霜。
鶴山村村民龔兆元告訴記者當年煉砒和生產硫酸的礦渣,成年累月地堆砌在這條河邊,殘留的砷便直接流入河里。
村民龔兆元:原來這里沒有路這是一條河,一直彎彎曲曲的接到上面,這是后來改的。
《經濟半小時》記者:你們當年吃水,吃那里的水呢?
村民龔兆元:就吃這個河里的水。
《經濟半小時》記者:就這個河里的水。
村民龔兆元:砒灰渣……就落到這個河里。
半數村民砷中毒 處境艱難苦不堪言
當年的雄黃礦產區造成的砷污染,現在讓周圍的居民深受其害。 如今,土地沒有收成,莊稼也難賣出去,當地農民的生活遭遇困境,不僅如此,他們還因此罹患各種怪病,我的同事在村子里走訪了其中的一些受害家庭。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你好。下地干活了?種菜還是收菜呀?
龔兆元:種菜。
他叫龔兆元今年68歲,去年9月份被石門縣人民醫院診斷為多發性鮑溫癥,醫生在后邊加注“慢性砷中毒屬皮膚癌”。
龔兆元: 現在就開始爛了,這幾個疤都要開始爛了。
龔兆元指著腹部接連的幾塊傷口告訴記者,他現在這個病就是砷中毒引起的,身上長的這個黑東西,一到天暖就發癢,一發作起來鉆心地癢,開花發爛,流膿水,然后又結痂。不能摳,一摳一個坑,它又會跑到別的地方繼續長讓他苦不堪言。
龔兆元:不動不碰它還可以,它就結痂了就不疼,結痂一碰掉就火燒地疼,在一個就是癢,癢起來用刀鋸都不行。
距離村莊最近的磺廠醫院能做排砷解毒治療,但一次費用就在三千元左右,由于重金屬解毒藥物目前還不在新農合的基本藥物目錄,高額的醫藥費龔兆元無力承 擔,龔兆元每月只好去醫院開些便宜的消炎藥涂抹,以便減少皮膚癌病狀發作,由于患病他已經無法再干重體力活了,靠種地為生的他自然也就有沒有了收入來源, 為了生計只能強忍著病痛在自家小院子里種些菜吃,可沒干多一會龔兆元便停了下來。
《經濟半小時》記者:我看你干了一會兒就咳嗽喘了。
龔兆元:又咳嗽又疼,不能干了。
面對如此艱難的生活處境,龔兆元顯的很無奈。
龔兆元:自己家的田不能種,生產的東西又(砷)超標,不能在屋子里等死,還是繼續要種,繼續吃,已經砷中毒還要吃這個砷中毒的菜。沒有錢買怎么辦,不可能拿錢去買,因為沒有錢。
村民們認為現在患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雄黃礦生產時肆意排放造成的砷污染,他們多次找到礦區討要說法,一直到2003年初石門縣白云鄉代表湘雄公司做 出回應,同意給每位砷中毒村民一次性補償醫藥費、喪葬費共計1千元,雖然做出了補償,但這1千元補償對于需要長期治療的村民來說顯得杯水車薪。
根據世衛組織以及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每升飲用水中砷的含量不能超過0.01mg/L,而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上世紀90年代在石門礦區附近做“砷暴露研究”表明礦區附近的鶴山村河水含砷量達到0.5-14.5mg/L,超出標準上千倍。
【半小時觀察】
長期以來的工業化進程,以及在發展過程中法律監管不到位,使得我國不少地區的耕地已經受到了污染。這嚴重威脅著公眾的食品安全,觸目驚心的事實,不僅 在讓所有人警醒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必需剎車,也在提醒我們,對已經受污染的耕地,應該盡快對土壤進行改造、修復和改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農業部部長 韓長賦在記者會上表示, 農業部將將啟動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工作的試點 ,包括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和種植結構調整試點,并聯合環保、國土、水利等部門加強農業生產用水和土壤環境治理。我們期待, 早日看到這些受傷害的村民,別再這樣無助,期待未來的春天里,他們能和所有的農民一樣,播種的是希望。